據(jù)《東方今報》報道,在周口市西華縣紅花鎮(zhèn)紀莊村,19歲的紀望全和16歲的紀啟旺兄弟倆,學習成績同樣優(yōu)秀,因為貧窮,只能有一個繼續(xù)學業(yè),另一個出去打工。最終,父母把上學的機會給了紀望全,因為“大兒子有病,不能干活兒,只有上學才有出路,小兒子身體好,多干點活就能養(yǎng)活自己?!?/p>
相信通過媒體的關注,這對寒門兄弟的命運會得到相應的改善,這也算是給這個故事留下了一個略顯“光明”的結(jié)尾。然而,如果沒有媒體的參與報道,那么這對兄弟的命運究竟會是如何?是憑借過硬的成績,先后步入大學課堂,通過不懈奮斗,最終改變自身命運?還是一個有幸在校讀書,努力卻心懷歉意,另一個在外漂泊打工,掙錢卻難免失落?社會的現(xiàn)實告訴我們,后一種的可能性顯然更大。
知識改變命運。進入大學讀書仍是大多數(shù)寒門學子改變自身命運的重要路徑。對于整個社會而言,需要做的就是保證這條路徑盡量順暢。值得肯定的是,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得到了政府、企業(yè)、愛心機構(gòu)與個人以及媒體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學子的實際問題也已經(jīng)得到了解決。可是,我們是否還是把這類問題過于簡單地歸類于“愛心援助”的范疇,而忽視了政府及社會保障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應起的作用?
事實上,針對這個問題,各地各級政府部門不僅不能缺位,還應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我們是否可以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負責此事,在本轄區(qū)充分調(diào)研走訪,主動建立起貧困學子的資料庫。對于資料庫中的學子,一方面財政撥款予以援助,一方面尋求企業(yè)對應支持等。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幫助不應僅限于學子本身,目光更應投向那些貧困家庭,通過各方面的保障讓他們的孩子從小就能在求學之路上得到相對公平的機會,畢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這兩兄弟一樣有能力即便在困境中也保持成績的優(yōu)秀。
教育是中國的未來。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但如果連自身努力的求學之路都走得如此坎坷,那無疑是對整個社會公平的莫大諷刺。